周围有不少工厂做亚马逊失败的案例,这使得很多工厂型卖家感到不解。他们难以理解,为什么自己作为工厂却在亚马逊上遭受损失,而分销商却能赚到钱。实际上,工厂卖家在做亚马逊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误区。
误区一:七分选品,三分运营
所有跨境电商卖家都知道“七分选品,三分运营”这句话。如果分销商能够在亚马逊上赚钱,岂不说明他们的产品质量不错吗?工厂在成本、质量控制和出货稳定性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,而这些产品也已通过分销商的验证。自己不是应该有机会在亚马逊上大显身手、实现盈利吗?
在这方面,工厂卖家忽视了选品的时效性。确实,曾经的某一时刻,工厂的产品表现出色,竞争较少且销量良好。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同一款产品在不同的时期是否还能被视为好产品呢?
误区二:产品成本优势的误解
工厂卖家往往误认为自己的产品具备成本优势,这个观点实际上是不准确的。据我了解,目前工厂的产品成本利润一般在20%左右。如果分销商的进货价格是30元人民币,那工厂的成本大约为24元。在这种情况下,1美元的成本差距确实会被看作优势。
然而,工厂卖家对亚马逊的运营规则、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理解和经验仍显不足。随便一项入库配置费或广告费用,就可能使得那1美元的成本优势失去意义。换句话说,只有在运营能力相对均衡的情况下,这1美元的成本差距才算真正的优势。但如果运营能力不够,这点成本优势是无法弥补其他不足的。
误区三: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并不一致
太多工厂老板常常说:“我TO B的生意很好,都是按柜子出货。”其实,虽然一些产品在外贸上获得了很好的大订单,但在线上的销售情况却十分有限。以美国市场的沙滩毛巾垫为例,需求量很大,工厂在旺季时出货频繁。然而,这种产品主要通过线下商超或海边商店进行销售,而在美国亚马逊上的热销产品每月销量仅几千,与工厂的出货量显著不同。
误区四:不易接受短期亏损
在现行市场环境下,一个链接在三个月内实现收支平衡已属不易。这表明,产品在推广的初期极有可能出现亏损。而大多数传统贸易工厂是在收到订单付款后才开始生产和发货,因此每个订单均可获利。因此,工厂型卖家往往难以接受持续投放资金而导致亏损的局面,很多时候会过早地否定自己推进推广的节奏。
误区五:聘用所谓的运营负责人
一些企业聘用所谓的运营负责人,提供资金和产品资源,但自己却不参与实际运营。这位负责人在领取一定时间的底薪后,只留下混乱的局面,使得工厂最终退出亚马逊市场。
关于在亚马逊上经营时,工厂思维可能带来的错误观念
- 由 wulaoban